目的: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(FMEA)法筛选出不同院区急诊重症监护病房(EICU)医院感染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高风险事件,有针对性制定防控措施,提高防控成效。方法:选择2020年7月-2022年6月两个院区EICU收治且留置有中心静脉导管的1854名患者为研究对象,其中2020年7月-2021年6月为对照组,2021年7月-2022年6月为干预组。通过采取头脑风暴法确定12个风险因素,采用FMEA风险评估筛选出需要改进的风险因素,制定相对应的感染防控措施并监督落实,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E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(CRBSI)的发生情况。结果:共筛选出高、中高风险因素6个,分别为留置导管及带管必要性评估执行不到位、置管穿刺点位选择不合理、最大无菌屏障落实不到位、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不高、接触/连接无针接头前未用酒精棉片摩擦消毒、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执行不到位。根据筛选出的风险因素,FMEA小组制定并实施了包括开展集中培训、优化置管部位、采购酒精棉片等多项防控措施,实施对应的防控措施后两个EICU在收治患者可比的前提下,总体置管率由干预前的80.26%降至73.12%,CRBSI的发生率分别由干预前的2.04‰(6/2942)、2.59‰(9/3481)下降到干预后的0.75‰(3/4015)和1.61‰(6/3718),同期两个EICU的总体医院感染发生率也分别由8.72%、8.06%下降至4.04%和6.58%,总体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结论:基于FMEA法的风险评估能够发现不同院区EICU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薄弱点,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有力的证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