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用本文:马凯莉,方姗姗,朱 明,李 萍.[cn_title][J].[journal_cn_name],2025,[volume]([issue]):602-606.[点击复制]
.[en_title][J].[journal_en_name],2025,[volume]([issue]):602-606.[点击复制]
【打印本页】 【下载PDF全文】 查看/发表评论下载PDF阅读器关闭

←前一篇|后一篇→

过刊浏览    高级检索

本文已被:浏览 470次   下载 75 本文二维码信息
码上扫一扫!
ICPP女童心理状况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
马凯莉,方姗姗,朱 明,李 萍
0
(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)
摘要:
目的:调查特发性性早熟(ICPP)女童心理状况,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。方法:选取2021年3月-2024年8月本院收治的120例ICPP女童为研究对象,采用儿少心理健康量表(MHS-CA)评估其心理状况,比较不同人口学资料、临床特征下ICPP女童心理状况差异,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ICPP女童心理状况的危险因素。结果:ICPP女童MHS-CA评分为54.04±8.50分;主要照护者为父母的患儿MHS-CA评分高于其他照护者患儿(P < 0.05);父母初婚的患儿MHS-CA评分均高于父母离异、再婚及其他婚姻情况的患儿(P < 0.05);药物治疗疗程<1年的患儿MHS-CA评分均高于药物治疗疗程为1~2年、≥2年的患儿;高自尊患儿MHS-CA评分高于低自尊患儿;高自我意识患儿MHS-CA评分高于低自我意识患儿;极端型家庭关系的患儿MHS-CA评分低于中间型、平衡型家庭关系患儿,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结论:ICPP女童心理状况与主要照护者身份、父母婚姻状况、药物治疗疗程、自尊、自我意识及家庭成员间亲密度与适应性等多种因素有关,建议针对上述因素实施相应干预措施,以促进ICPP女童的身心健康发展。
关键词:  特发性性早熟  女童  心理状况  影响因素  干预措施
DOI:
基金项目:
()
Abstract:
Key words:  

用微信扫一扫

用微信扫一扫